为推动学前教育系各项事业发展,建设高水平、有影响、富特色的学前教育学科专业,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系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成就与挑战
(一)发展中的成就
自2013年4月学前教育系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全系广大师生员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勤奋务实,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实现五个子项目全覆盖,包括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系)项目1个,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主持教育部教师教育项目1项。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另有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次、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省级巾帼建功标兵1人等多项荣誉。现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9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2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建设有2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50个校外实践基地,聘请有54名兼职实践导师。设有学前教育、特殊教育2个本科专业和1个学前教育专科专业,是全省唯一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的单位,拥有注册学生3900多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形成了实践取向的校-地-园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65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学前教育系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学前教育系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主要的挑战表现在:在办学思想观念上还不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在管理理念上不够精准细;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大而不强;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和结构远不满足要求;教风学风有待转变;办学基本条件与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还有差距;校地校园双向合作育人模式有待突破。
从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形势和社会需要来看,学前教育系面临的机遇要多于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省实施“学前教育2017-2020年行动计划”要求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能力。从人才需求看,当前全国幼儿教师缺口较大,我省幼儿教师需求量也很大。同时我校作为以学前教育为特色的普通本科师范学校,使学前教育系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战略思想与目标
(一)愿景
经过5年努力,建设高水平、有影响、富特色的学前教育系,成为国内培养全科型、实践型幼儿园教师的创新基地。
(二)理念
1.育人为本。始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国育才作为办学治系的根本任务,始终把先成人后成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先育人后教书作为教师工作的根本理念。
2.质量至上。质量就是生命。以教学质量为主体,以师生发展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实验实训质量、教育管理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卓越幼儿园教师,走高水平、有影响、富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实践取向。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紧密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与本地区同类普通高校实现错位发展,走特色之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集中精力建设实践取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前教育专业。
4.创新发展。解放思想,超前思考,大胆探索,科学谋划,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机遇,以教育创新促进学科、专业、科研、教师和学生发展。
(三)目标
1.学科专业目标。以教育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建设全省同类院校实力最强、具有实践取向、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标准的学前教育学二级学科。按照“一流专业”标准建设在全省具有标杆性质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适时开设早期教育、儿童发展与健康等本科专业。以培训模式创新带动和提高政策培训项目的培训质量和水平,以校园双向合作育人为平台主动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训。
2.师资队伍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双能型”素质、在全省同类高校具有绝对话语权在全国有重要话语权的师资队伍。
3.科学研究目标。以申报主持省级部级课题为主,以“C刊计划”和专著出版为重点,重点推进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课程与教学论、学前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4.教育管理目标。创新普通本科高校二级教学单位科学管理模式,提高系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有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服务模式。完成合格评估与转型发展等专项工作。
5.文化建设目标。加强教风、学风以及学前教育系品牌的传播和教育,形成和谐共进、乐于幼教、儿童第一、创新笃行的学前教育系“乐幼”文化。
三、战略任务
(一)专业建设
1.建设任务。到2020年,学前教育专业注册学生2500人左右,特殊教育专业注册学生300人左右,办学规模3000人左右;学前教育专业完成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任务;完善实践取向的校-地-园合作育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辅修制和学分制;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完成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研制和实施;建设由校级、省级、国家级构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体系;建成省级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和10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质量完成国培省培任务。
2.建设措施。
——做强学前教育专业。按照一流的理念、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课程、一流的质量标准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完成一流专业建设任务。适当缩减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规模,2020年实现专业本科化;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实践取向的校-地-园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实施专业辅修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适应能力。特殊教育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专业综合改革。通过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实验实训示范教学中心、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省级实践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省级优秀教材等项目建设,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创新特色发展之路,成为省属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双创教育的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学分考评机制。
——优化与实施专业标准。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题库、实验实训实习大纲、论文标准、实践教学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本科专业标准与大纲,实现专业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与常规化。
——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学校学前教育实践基地为龙头,提升校内实践教学水平,建成有效运转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在全国具有先进水平的学前教育实训楼,完成省级学前教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任务,为申报国家级示范中心奠定基础。再建设1-2个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和50个校级校外实践基地,形成“1+100”校外实践基地联盟。建成3个特殊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和4个校内实验室。
——积极增设新本科专业。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发挥现有教师队伍,加强学科、师资、设备储备,开设服务学前教育事业的早期教育、儿童发展与健康等本科专业1-2个。
——加强教学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四大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九大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教学制度,从严治教。
——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本科教学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合格评估和转型发展为平台,统筹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的基本制度,实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组负责制。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要内容,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现场式、模拟式、实践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建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验室、研究基地向学生开放,大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积极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习能力的评估,探索发展性评估模式。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
——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建立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合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积极开展新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
——健全招生与就业工作体系。适应招生形势变化与招生制度改革,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建立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手段的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就业单位信息平台、就业跟踪信息平台、招聘信息平台。科学开展招生与就业数据分析,撰写年度招生就业报告。
——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团队建设,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研究,优化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培训模式与方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
(二)师资建设
1.建设任务。到2020年,教职工总数80人以上,其中专任教师总数达到70人以上,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95%,其中博士研究生教师数力争达到3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全校平均值,形成具有双师双能型素质、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师生比达到1:18;积极参与“三秦名师”、陕西省“百人计划”和“三秦学者计划”。完成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一批以学科研究方向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积极推进高水平教师进入国家级学会担任职务。
2.建设措施。
——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通过校内整合、引进、调入、兼职、进修等多种手段,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服务幼教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参与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采取柔性引进办法,通过全职、兼职等多种形式,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努力形成“培养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局面,打造人才与学科建设高地。
——培养拔尖人才。积极参与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遴选优秀教授和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作为拔尖人才培养对象,采取访学研修、出国深造、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境外培养。积极参与“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教师海外培训计划” 和省“高校英才计划”,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要下大力气加强在职在岗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提升学历学位、科研水平和有序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以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为核心的教学骨干队伍。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执行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加强对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方面考核。
——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新教师培养“导师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加强新师资教学能力培养。围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施系内继续教育制度和校外培训。坚持服务基层理念,实行定期定点下园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开展中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评选工作。
(三)科研提升
1.建设任务。到2020年争取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教师都获得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立项和在“C”刊发表文章3篇以上;争取出版学术专著累计达10部以上,争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3项;学前教育成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学前教育学科达到专业学位授权专业水平。
2.建设措施。
——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以重大科研立项、协同创新、高水平科研成果出版、服务基层、政策咨询、队伍建设等为手段加强学前教育二级学科建设,成为全省同类高校的优势学科。丰富学前教育学科研究方向,加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论、学前教育保育、学前教育管理、游戏、学前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为获得专业学位授权专业奠定学科基础。
——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学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建设包括学前教育实验、校内模拟实训与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实习基地(实验幼儿园)、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教师专业发展五位一体,具有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幼儿教育、双创教育和教师发展五个功能的省级学前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力争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建设科研平台。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组建若干非建制研究所,开展团队研究;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为使命,建立一线科研基地,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
——加强科研工作管理。完善学科科研工作管理体制,增强管理力量;认真执行高校学术委员会规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学术评价、队伍建设中的职能。
——加快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积极培养,大力引进,保证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符合学科特色的高层次、旗帜型科研人才;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加强业绩考核和动态管理;建设一流科研创新团队,依托学前教育特色聚集人才、培养人才,形成科研项目攻关创新团队;加大对中青年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积极承担科研任务,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实施“C”刊和专著计划,提高标志性成果奖励力度。
(四)管理改革
1.建设任务。科学拟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完善二级教学单位专业与教学、学科与科研、人事分配、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以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合理设置管理岗位,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能。完成组建二级学院任务。
2.建设措施。
——科学制定规划与计划。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通过民主决策手段,科学合理制度事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学风建设规划、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要求,将规划内容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和周工作安排上。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校有关制度,制定和完善各类管理职责类、教学类、科研类、学生类、标准类等规章制度,形成学前教育系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
——合理设置管理岗位。根据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要求,合理设置两级管理岗位。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工作管理岗位、实践教学管理岗位或教辅岗位设置、二级学院下系级单位岗位设置,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系聘管理岗位。
——改革管理机制。建立决策——实施——监督评价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系日常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构建负责业务决策的学术委员会,实现教学、专业、学科、科研、学术、人事、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等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科学设置有高级职称教师、党政领导、学生参加的学生工作委员会,统筹决策学生事务,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水平。
——下移管理重心。充分下放业务管理的权力和科学授权,发挥教研室(或二级学院下的系、研究所)与项目工作组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专业建设、教材选用、科学研究、教师工作安排、教师聘用、教师考核、教师培训等业务管理上的主体作用。
(五)文化建设
1.建设任务。坚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的理念,以“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教风学风,锤炼师德师能,提高学生素质,建设和谐共进、乐于幼教、儿童第一、创新笃行的学前教育系“乐幼”文化。
2.建设措施。
——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师德规范的宣传、培训,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强化师德教职员工考核中的比重,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建立学生自治管理体系。以学生工作委员会为主导,建立由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党团组织、社团、班委会、宿管会等组成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由发展的自治管理体系,开展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到所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培育大学生的民主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事务的良好氛围,发挥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建设物质文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科学规划和建设教学楼文化、实验楼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办公室文化。
——建设精神文化。通过系网页、板报、征文、演讲等方式诠释、宣传学前教育系“乐幼”文化。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培育 “乐幼”文化。以乐幼文化为核心,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活动。
——建设制度文化。形成敬畏制度、执行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优罚劣的制度文化。强化教学、科研、系务、学生、党团等各项工作的常规管理。
——建设行为文化。以基本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建设“乐幼”行为文化。
——建设好重点文化项目。把学术沙龙、教学比赛、教研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庆元旦、运动会、志愿者、迎新、评优、演讲、阅读、技能大赛等作为系级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建设2-3个精品文化项目。
——加强品牌形象塑造。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系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
本规划于2016年10月10日学前教育系党政联系会议通过,即日起实行。
学院邮箱:yrjyxy0107@163.com
系办公室电话:029-81530107
系办公室地点:西安市长安区南长安街神禾二路
版权所有:陕西学前师范幼儿教育学院
技术支持:西安恒远翼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