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幼儿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党支部杨子娟秀老师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生于日本东京,籍贯广东新会,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教育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中国建筑史》这部著作诞生于抗战岁月最艰难的1942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建筑史上,它第一次从结构、形制、特点及其发展的情况,对中国历代的建筑做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它的编著者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梁思成,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号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亲梁启超回到祖国,14岁那年梁思成进入清华大学堂读书,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后梁思成赴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成为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梁思成一生中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梁思成担任了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他协同在夕法尼亚大学专修过美术与建筑的妻子林徽因,带领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时十年时间,考察了全国一百九十多个县市的两千七百多处古建筑,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为我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抗战爆发后,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带领全家老小辗转到达云南昆明和四川南溪等地躲避战乱。那时的林徽因已经患了肺病,身体极度虚弱,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当时美国多所大学曾邀请梁思成带着家人前往讲学和工作,被梁思成婉言谢绝,他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和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期间,梁思成一家以惊人的毅力考察了西南地区五十多个城镇的八百多处古建筑,并在暂居的南溪县李庄镇写出了轰动国内外建筑界的《中国建筑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思成返回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建筑专家。
1946年10月,他应邀赴美国耶鲁大学讲学,不久担任了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为避免战火对城内古建筑的毁坏,梁思成夫妇特意为解放军在作战地图上标志出北平城的重要的古建筑,提示禁止炮击的区域。
解放大军挥师南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又带领师生编绘了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印发给各路解放大军,成为保护各地文物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先后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重要职务。
他不懈地致力于北京的城墙、牌楼和重要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林徽因一道,积极参加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大项目的设计任务。
1959年,58岁的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月9号梁思成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1987年国务院授予梁思成及他生前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表彰他在中国建筑历史里与文物保护领域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