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省级教学团队介绍
一、建设基本情况
自2007年立项以来,本团队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目标均已完成。师资队伍由18人增至27人, 学历学位结构与职称结构得到改善。获得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三门院级精品课程,一人获省级教学名师,一人获院级教学名师,两个专业获院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室一个。获得两项省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人获院级学科带头人称号,一个获院级学术带头人称号,一人获院中青年学术骨干称号。近几年来, 获得各类科研立项48项,其中省部级13项,省厅级18项,院级17项;在重要及其以上期刊发表论文83篇,其中核心21篇,出版《中小学法律问题研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教学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等专著18部;科研获奖35项,其中省部级3项,省厅级6项。
二、团队带头人情况
团队带头人何善平教授,2005-2010年任教育系副主任及学院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2010年11月起任教育系主任,2007-2009年为学院学术带头人,2010年 起为学科带头人,学院教学名师、教学能手,长期担任管理学、教育法学等课程。本人承担的教育法学被为省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教改项目二项,获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项,承担省教育厅课题一项,出版著作一部。任副主任和立项期间,分管教学、科研和培训工作,组织本团队成员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 社会服务,使本团队的各项工作均走学院前列。
三、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2007年立项时的建设目标为:
总目标: 教学团队建设紧跟我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好教研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社会服务等八个方面建设工作,对我省中小学教育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引领作用,在国内中小学管理和学校发展领域有更多发言权和影响力,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有 良好公信力和取得较高效益。
科研目标:发挥“草根研究”优势,以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小学自主管理与自主发展研究、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专题为主攻方向,提高项目申报和研究层次,取得实效性强和辐射面广的研究成果。
教学目标:以培养在校学生和在职教师、校长的教育能力和素养为宗旨,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布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省级教学评优中位居前列。
师资目标:练就团队“理论导师”和“操作教练”双师本领,提高教学与科研互动互惠能力,形成师长风范和教学风格,推出省级教学名师。
三年建设时间表:八个建设方面,同步展开,分年递进(见下表)。
建设内容 |
标志性建设项目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教研科研 |
以原创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为导向,发挥团队优势,扩大院级教改立项范围。申请中小学管理和学校发展方面的省部级科研课题。实施著作出版工程。 |
在前期预研基础上,申请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申请国家级科研课题,争取横向课题和国际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
|
学科建设 |
完成院级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院级重点扶持学科“应用心理学”第一年建设任务。 |
完成院级重点学科、院级重点扶持学科第二年建设任务。 |
完成院级重点学科和院级重点扶持学科第三年建设任务。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
专业建设 |
瞄准中小学管理和学校发展方向,继续调整专业布局;争取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培训项目。 |
加强专业建设管理,研制专业能力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综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
申报陕西省名牌专业。 |
课程建设 |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研制教育人才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能力体系。开发完善校长、教师高中课程改革培训专题系列。 |
开好新专业课程,开出更多有关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新课程、新专题;开发完善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专题系列。 |
建立网站,宣传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实现对中小学问题的在线服务。继《教育评估学》之后,更多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
教学改革 |
倡导教学改革经典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训并重。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开设选修课程。建立与地县教育局和中小学合作实验与实训网络。 |
教学改革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的特点突出。优化选修课程结构,提高选修课程教学质量。从教学常规和教学革新两方面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
在教师教育和校长培训方面提出在国内领先的能力培养模式。省内有足够数量的中小学确定为学科实验与实训基地。参与省级优秀教学成果评选。 |
教材建设 |
追踪理论前沿和教改动向,为理论性课程编写学习指南,为实践性课程研发实训性教辅材料。 |
通过教学试用,完善自编实训性材料和自编教材。充分利用实践工作者的实践资源,开展合作性案例研发。 |
形成系本课程教材与实训材料体系。出版高水平教材。 |
师资建设 |
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建立教学、科研汇报制度,落实专题化、研讨化教研活动。实行“课程组”制、青年教师“导师制”、“课题带动策略”等。学科骨干、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一体化。 |
教研活动深层化、开放化,以中小学现存的突出问题为研讨内容和教学重点。培养青年教师逐步担纲重大教研和科研任务。 |
基本确立“研究型”教研活动模式。在中小学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研究与教学方面形成精干高效的教师团队。参加省级教学名师评选。 |
实验室建设 |
顺利接收160万仪器设备。落实各方面配套设施,保证设备正常使用。进一步完善实验设备使用、管理、服务制度。争取第二批中央投资。 |
开齐开好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管理实训、教育教学活动模拟等课程。大型实验设备和系统软件的功能开发有专人负责。 |
建成具有功能先进性和服务多样性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综合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服务社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 |
经过三年建设,上述总目标基本完成,有些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分述如下:
(一)教研科研目标
立项以来,本团队获得各类科研立项48项,其中省部级13项,省厅级18项,院级17项;在重要及其以上期刊发表论文83篇,其中核心21篇,出版《中小学法律问题研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教学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等专著18部;科研获奖35项,其中省部级3项,省厅级6项。
现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何善平教授、刘如平教授任院级学科带头人(2010- ),何善平教授、刘如平教授、张智华副教授等3人任院级学术带头人(2005-2009),王怡副教授任院学术带头人(2010-),朱金卫讲师为院级学术骨干(2010- )。2009年,刘荃信教授被评为陕西省教科研先进工作者。
本团队支持教师参与各类学术活动。近三年来教师赴北京、上海参加各类学术活动38次,累计参加92人次;2人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高校访学;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共计120余场次;开展学术报告系列活动为学院师生开出学术报告累计近30场次。
陕 西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委员会与儿童、教育心理学委员会均挂靠我系;多人出任各类学术兼职,如何兆华教授为陕西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委员会理事长,何善平教授为副理事长,刘如平教授、张俊副教授先后出任儿童、教育心理学委员会理事长,朱金卫任陕西省心理学学会心理卫生委员会委员,刘如平、何兆华、何善平等人多次出 任硕博士论文答辩主席(专家)以及各级各类课题评审委员。
在教学研究方面,本团队全面参与陕西省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有两项重大课题中标,获得经费6万元,研究报告获得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
总之,在教研科研方面,本团队全面完成了预定目标,取得较好的科研教研成果。
(二)学科建设目标
本团队成员横跨三个学科,分别是:
1.院级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本学科现有7位教师,其中教授3位,有四个比较稳定、质量较高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发展性教育评估研究、教育法理学研究、学校管理学研究、校长培训创新研究。
2.院级重点扶持学科“心理学”。本学科有8位教师,教授1人,有四个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管理心理
3.“教育学”学科。本学科有教师9人,教授2人,有三个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已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主要服务于校长培训事业。心理学为院级重点扶持学科。由于学院性质所限(成人高校不能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原定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的目标无法完成。
此项目标基本完成。
(三)专业建设
本团队举办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被确定为院级重点专业。在立项期间,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心理学实验室获得财政部160万元的建设资金,装备水平在我省居于前列,被确定为陕西省高职高专实训基地。
此项目标全面完成。
(四)课程建设
建立了以学分制为基础、以“平台+模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有三个平台的课程: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列有三个模块课程:教师教育方向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
大力为师训干训开发课程,实现了团队成员人均开发两门课程的目标,广泛服务于骨干培训、名师名校长培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层人才援助计划等项目。
立项期间,本团队的教育法学、教育评估学等两门课程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四门课程列为院级精品课程。
此项目标全面完成。
(五)教材建设
立项期间,本团队跟踪理论前沿和教改动向,为理论性课程编写学习指南,为实践性课程研发实训性教辅材料。为所有心理学实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
积极选用国家级出版社教材或获奖教材。积极为校长培训编写有关教材。
此项目全面完成。
(六)教学改革
1.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保障机制。
成 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加强教学的民主决策和监督管理,实施专家和教授治学策略。教学工作委员会是系级教学事务决策机构,由系主任、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和专家教授组成。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系主任领导,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其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秘书主要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教研室主任主要负 责本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关教学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指导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对日常教学管理进行指导;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督促落实;指导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组织全系教师的系本培训工作等。
2.加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管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1)《教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纲要》;(2)《教育教学管理章程》;(3)《教育系教学工作五项质量标准》,即教师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级标准、教师考试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标准等5项。特别是为了严格考纪考风,制定了《教育系考场“三步查”规定》、《教育系监考教师注意事项》提出执行监考工作“十不准”和严格规范的考场组织程序等措施,保证了考场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教育性;(4)《教育系教师听课制度》。
3.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
教 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教育系教学工作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担任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统筹决策和督办工作,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执行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决策并负责落实,各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各自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及其研究的落实,教学、科研、干训各秘书负责执行和落实各自职能范围的具体事宜。各科任教 师负责课堂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生学习纪律的管理职责,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整体功能,各责任主体互相支持、配合、学习,使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七)师资建设
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建立教学、科研汇报制度,落实专题化、研讨化教研活动。实行“课程组”制、青年教师“导师制”、“课题带动策略”等。学科骨干、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一体化。
经过三年建设,本团队教师基本情况如下:
2010教育管理学教学团队一览表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历 |
学位 |
专业 |
备注 |
何善平 |
男 |
196701 |
教授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学 |
系主任 |
何兆华 |
男 |
196104 |
教授 |
本科 |
|
教育管理 |
|
刘如平 |
女 |
195602 |
教授 |
本科 |
学士 |
学校教育 |
|
刘荃信 |
男 |
195112 |
教授 |
本科 |
|
教育管理 |
2008年教授 |
杨明权 |
男 |
196006 |
教授 |
本科 |
学士 |
学校教育 |
2008年教授 |
梁朝阳 |
男 |
196204 |
副教授 |
本科 |
|
教育管理 |
|
杨锡强 |
男 |
196307 |
副教授 |
本科 |
学士 |
学校教育 |
总支书记 |
张智华 |
女 |
196307 |
副教授 |
本科 |
双学士 |
教育学 |
|
张 俊 |
男 |
196301 |
副教授 |
研究生 |
硕士 |
学校教育 |
2007年副教授,2010年硕士 |
王 怡 |
女 |
197808 |
副教授 |
研究生 |
硕士 |
课程教学论 |
2009年破格副教授/副系主任 |
朱金卫 |
男 |
197204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心理学 |
2010年副教授/系主任助理 |
王 瑜 |
男 |
196607 |
讲师 |
本科 |
学士 |
学校教育 |
|
张利民 |
男 |
196008 |
讲师 |
本科 |
学士 |
教育学 |
|
吕银芳 |
女 |
197905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经济与管理 |
|
陈晓艳 |
女 |
197902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学 |
2007年讲师 |
甄丽娜 |
女 |
197901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学 |
2008年讲师 |
宋 洁 |
女 |
198007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学 |
2009年讲师 |
潘炳超 |
男 |
198009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技术学 |
2009年讲师 |
曲 苒 |
女 |
197901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心理学 |
2007年讲师 |
孙 果 |
女 |
197605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心理学 |
2007年讲师 |
张婉莉 |
女 |
197601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心理学 |
2008年讲师 |
姜娟芳 |
女 |
197909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心理学 |
2008年讲师 |
陈 卿 |
女 |
198111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心理学 |
2008年讲师 |
刘 然 |
男 |
198006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技术学 |
2009年讲师 |
高 洁 |
女 |
198205 |
助教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技术学 |
|
李明军 |
男 |
198303 |
助教 |
研究生 |
硕士 |
心理学 |
|
孔养涛 |
男 |
197510 |
助教 |
研究生 |
硕士 |
教育经济与管理 |
|
立项三年来,本团队教师由18人增至27人。教授由3人增至5人,新聘副教授3人(其中王怡为破格副教授,为全学院最年轻副教授和副系主任),高级职称达到11人,绝对数比三年前多二人,相对数增加三人(张启哲副教授于2008年退休)。在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高级职称教师仍达到40%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由50%增加到74%。13位讲师为本团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团队中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刘如平教授),院级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1人(何善平教授)。
此项目标全面完成。
(八)实验室建设
本团队所在的心理实验室被列为陕西省高职高专实训基地,总资产达260万元以上,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开设所有实验。
此项目标全面完成。
综上,除因政策原因限制无法申报省重点学科外,立项时所列目标已全面完成。
四、基本经验与辐射作用
(一)基本经验
1.师资队伍建设经验
(1)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结合,构建了以本系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外聘专家、教育行政官员和中小学校长为辅助,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先后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3名;外聘国内讲学的专家30多人次;外聘国际友人和专家访学与讲学的15人次;外聘教育官员10余人次;外聘中小学校长经常讲学。
(2)丰富教学团队基础教育经验。他们或曾在中小学工作过,或以带着课题到中小学开展行动研究,或到中小学参观、实习、诊断。
(3)跨学科组建团队。教学团队以践行促进大教育科学的培养理念为指导,重视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教师资源的开发和作用的发挥,构建了教育科学教师、心理科学教师和管理科学教师三大类教师团队结构,保证宽基础、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形成了一支教学研究型团队。本团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取得较丰硕的成果;注重教材与课程开发;加强课题立项;注重科研成果物化。
2.专业建设经验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重点定位于中小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目标在于促进我省中小学学校管理与学校发展,具有区域性和本土化的教学与研究特点。积极面向就业市场需要、面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专业方向,强化实训在专业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2)在专业建设中大力实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理念。在文科专业广泛开设高等数学、数学文化、大学语文、人文社科等课程,加强文科专业的实验室教学。
(3)实践性培训与中小学校长培训互动共进。突显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中小学学校管理与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实践性和临床诊断性培训突出且与中小学校长培训资源共享,互动共进。
(4) 专业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时代性鲜明。着力突出了学生的推行学校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能力;学校发展规划能力;学校课程领导与改革能力;校长、教师和学生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等能力;中小学的核心竞争力的生成与发展能力;学校诊断与发展性评估能力;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能力等。
(5)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本教学团队有一个院级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一个院重点扶持学科《心理学》。学科建设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了两个学科支持的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学、心理咨询三个专业的发展。
3.课程建设经验
(1)学校管理系列课程以宽基础、强专业的理念建构了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体,整合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三个学科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比重,使学生有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增强发展潜力。
(2)在文科专业中设置实验与模拟实训课程,强化实用技能的培养。
(3)学生素质拓展的选修课程与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互通,主要有岗位资格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课程、高级专题研修课程、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项目培训、SDP项目培训、中小学课程改革专项培训、爱生学校项目培训、安全稳定专项培训、义教工程校长专项培训等课程。
(4) 强化文理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交融。针对文科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在管理类课程中强化科学思维和实证研究。以在文科课程体系广泛开设高数为基础,在管理类课程中突出数学知识的运用,如马尔苛夫过程、战略矩阵的运算、推断统计、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和技术在教学中广泛运用。 大力推广通过实验室进行实证研究的课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和心理类课程将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与科学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证研究方法。
(5) 按照四个类别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学校管理类、校长发展类、教师发展类、学校发展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广泛开设选取修课程。学校管理类课程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校长发展类与教师发展类课程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手段,学校发展类课程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辐射作用
1.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推广应用。教学改革成果均及时转化为“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和相关政策,在全省推广应用。使得陕西省中小学校长 “十一五”培训的岗位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培训、骨干校长培训、义教工程培训、爱生学校培训、学校发展规划培训等项目的培训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使陕 西省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走到全国前列。
2.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与推广。本团队关于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教师培训。在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承担了骨干教师、知名教师和课改骨干教师等类型的教育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心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培、素质教育培训、课改通识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任务。培训效果在陕西省中小 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的质量评估中为优秀。另外,本团队关于心理教育研究的成果广泛运用于心理教育培训中。在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承担着全省初中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任务。
3. 运用教学改革成果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本团队承担的部分省厅级以上教改项目和院级教改项目成果是直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这些教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结题后,都及运用于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如《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落实素质教育》项目,其成果就运用到本团队和“计划国际”合作的“儿童对儿 童”项目,在淳化等4个县推广。
4.运用教学改革成果指导中小学管理实践。部分省厅级以上教改项目和院级教改项目成果是直接服务于中小学管理活动的。如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陇县、宁陕县、耀县、商州区的中小学管理中,指导这些学校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5.在本团队基础上成立了管理系和校长培训学院。
五、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使用效果
省厅拨款60000元,学院配套5000元,总计65000元。资助《中小学法律问题研究》著作出版15000元,印刷费与图书资料费支出33000元,资助团队教师出席学术会议八次12000元,目前结余5000元,计划用于教育管理学团队网页设计等。
六、进一步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思考
(一)总体目标
根 据我院改革发展需要特别是改制为普通本科师范学院的需要以及我省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把教育管理学建设成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专业型、研究型的支持团队,重点为初等教育、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发展服务以及为我院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和幼儿园教师团长培训服务,使教育管理学团队成 为我省培养培训教育学类应用型人才的有特色的教学团队。
(二)建设思路
以服务于普通本专科教育和师训干训为出发点,以提高团队成员整体教学科研素质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与推广为抓手,全面提高团队在陕西省的影响力。
(三)具体目标
1.师资队伍。进一步改善现有团队的职称结构,在未来三年内使高级职称比例占到50%以上(增加4-5人);通过在职进修、引进等方式改善学位学历结构,争取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5人以上;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发挥学术影响力。
2. 学科方向。根据我院发展规划,未来我院将重点培养培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学院已启动建设专门的学前教育楼)。因此本团队将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以学前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教师教育等为主要的学科研究方向。加大对课题立项和高层次论文、著作的资助力度,在三年内使各研究方向均有标志性著作和论文。
3. 发展平台。本团队将设立三个非建制的研究所作为团队的学术研究平台。这三个研究所是:教育学研究所,以教育学原理、农村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初等教育等为研究重点;学前教育研究所,以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课程、幼儿园管理等为研究重点;学校发展研究所,以学校管理、教育法学、发展性教育评估、学 校安全、学校发展战略等为研究重点。在宁陕县中学、宁陕县城关中学、宁陕县城关小学设立团队研究与实验基地,以体现本团队着重进行应用型研究与推广的特色。
4.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现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实现省级重点专业的突破,争取心理实验室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实现省级教改立项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改革教学内容,以建设“平台+模 块”的课程体系为抓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实验教学,开齐实验项目,开足实验课时,积极探索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创新实习教学,加大实习课时,更新实习内容,在保证校外基地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校内实习室的模拟实习;改革教学管理,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 性发展。
(四)建设措施
1. 师资方面。停止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学历教师引进,重点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建设要求引进教师;设立特聘教授岗;利用教育系经费资助教师出席高层次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实施青年教师实践基地蹲点制度,丰富这些教师的基础教育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2.科研考核。加强科研产出的考核力度,重点资助CSSCI以上论文和省部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对省部级以上项目实施经费配套制度。
3. 教学管理。对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七个因素方面(重点专业、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改立项、优秀教学成果奖、重点实验室)有突出成就的教师进行重奖;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适时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
4.增强辐射。进一步利用我院在干训、师训方面的优势,通过培训教学推广本团队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学科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教育科学试验。